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赣ICP备1500380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昌
Copyrights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 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行业资讯
-
复得返自然——重庆市发展休闲农业纪实 溽暑炎夏,不必为湿热的天气介怀,我们还有别的事情可做。 朴素淡茶,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闲闲碎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临满湖碧水,观接天莲叶,嗅淡淡荷香,心静自然凉! 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久违了,自然!” 如今,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庆林村3000亩莲藕种植核心区,已是市民休闲度假、消遣静心的好去处。像这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在重庆各个区县方兴未艾,成为当地一张张靓丽的农业名片。 “休闲农业集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态,也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重庆休闲农业呈现出从零星发展到集群扩张的喜人态势,日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日前,记者深入重庆,实地感受了休闲农业发展的火热激情与诗情画意。 “体验经济”有底气 ——休闲农业借力市场和政府两个“轮子”,以开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体验参与融为一体,联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可期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多少久居钢筋水泥“森林”城市人的梦想。休闲农业的出现,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在休闲农业园区,丰富的农产品、完善的产业链条、多彩的参与内容、难忘的体验记忆,农业让人刮目相看;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综合产值直线上升,农业让人心生向往。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农业已有百年历史,而发展成为一种固定产业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班牙,当时有些农场主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旅馆,用于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观光度假。此后,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多个国家日益凸显,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农产品是可以加工的,商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生活则是令人难忘的。”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休闲农业融合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体验参与,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于一体。这一独特的产业形态,日益受到经济学家的追捧和研究,被称为农业“体验经济”,即以服务为舞台,以农产品为道具,围绕城市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也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阶段。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类型众多,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越条件。2007年,我国第一次把发展休闲农业上升到中央层面,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三农”资源发展旅游业,全面拓展农业功能和领域,积极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农村区域大,农业资源形态多样;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400公里,乡镇通畅率和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城镇常住人口1780多万,城镇化率达59.6%。休闲农业天然的乡村情怀,吸引着忙碌而烦躁的城市人走近农业、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最为关键的,充盈的腰包让人们休闲旅游的底气更足了。2013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8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会全面扩张。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金银花采摘。 从自发走向自觉,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凝聚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心血。20世纪末,随着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一批休闲农业规模化基地的兴起,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形态日益受到重视。 2011年以来,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结合“五大功能区域”实施规划,市农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等文件,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3000余个、休闲果园5300多个、休闲渔业4.9万亩、高山扶贫纳凉村177个、农家乐2万余家。都市功能拓展区以都市农业和特色村落为代表、城市发展新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以乡村田园景观和特色农业为代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民俗风情为代表,组团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为增强休闲农业发展后劲,重庆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相结合,做好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元素融入其中,注重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6个,这些园区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重庆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独特的地理条件、民俗文化和农业结构,造就了重庆休闲农业以避暑休闲、采摘赏花、民俗体验、四季休闲为特点的鲜明个性。在此基础上,休闲农业从过去传统单一的农家乐模式,逐渐扩充为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庄农家、科普教育等齐头并进的融合模式,正展现出活力无限的美好未来。 产业壮大有根基 ——农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重庆坚持以农业为基、以特色为魂,始终把做大特色效益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 武隆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大县。近两年,该县火炉镇徐家村也成了游客光顾的“热门”。由于这里有连片种植并初具规模的红心猕猴桃采摘园,吸引了许多来此旅游的客人。 代德奎是村里引进猕猴桃种植的第一人。40岁出头的他在外打拼多年。2011年,代德奎怀揣从陕西学来的猕猴桃种植技术,返乡创业,以每亩600元的租金流转本村土地70亩,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设经营猕猴桃生态采摘园。如今,猕猴桃已挂果3年,亩产2000公斤,采摘价格每斤20元,效益相当可观。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猕猴桃面积发展到600亩,组建了由10多户社员加入的德奎猕猴桃专业合作社。 “城里来农村休闲采摘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家庭旅馆都得跟上,农民家家都有活干、户户都有钱赚。”代德奎说,今后几年合作社规模要扩大到2500亩以上。 依托良好气候和生态条件,武隆县以果蔬为代表的特色效益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走内涵式、差异化发展道路。在双河乡,摄像头装进了高山蔬菜产业的田间地头,城里人看着蔬菜长,同时开发出农事体验、蔬果采摘、生态餐厅等乡村旅游项目,既突出了休闲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潼南县建成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30个“百村百园”专业村、标准园、5万亩特色产业示范片、100个种养结合示范园。依托3万亩油菜基地,连续举办“菜花节”;依托30余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办“菜博会”和太安—桂林万亩蔬菜基地休闲观光旅游。2015年全县“菜花节”接待游客约252万人次,综合收入9亿元。 休闲农业“根”在农业,产业不发展,休闲农业就失去了“主心骨”。重庆把抓好农业产业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建设,打造产业带,以产业为支撑带动休闲农业梯次发展。 截至2014年底,重庆市已建成蔬菜基地18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62万亩;油菜面积达349万亩;柑橘面积290万亩,其中晚熟柑橘110万亩;发展桃、李、枇杷、葡萄、猕猴桃、杨梅、龙眼等特色水果面积264万亩,花卉、茶叶面积分别达到47万亩和66万亩。农业产业的壮大给休闲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借力资本,休闲农业发展尤其需要大量的资本注入。休闲农业发展资金从哪里来?重庆市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完善人转城、地转活、钱转乡的政策制度,健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机制,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休闲农业。据粗略统计,重庆市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占八成以上。 开县厚坝镇群联村的“四季名果园”是开县唯一、重庆规模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2014年,朱开清和何振汉从广东返乡创业,出资800万元,流转土地2100亩用于发展休闲农业,其中红肉火龙果面积200亩。负责技术的朱开清介绍说,火龙果品种是从广东、广西引进培育的,目前已注册为“开州红1号”。亩投入成本1.8万元,产量5000斤。5月开花,6月中旬上市,一直延续到11月份。以做生意为老本行的他,目前正在全面开发火龙果的“附加值”:入园门票10元/人,果实采摘10元/斤,枝条销售20-35元/株,火龙果观花期(晚上12点到早上7点)还提供啤酒夜宵。 像朱开清那样有农业情怀的企业家很多,他们带着对农业的那份期望,把其他行业的资金引入到农业,推动农业生产从技术到观念的全面进步。 记者一路看,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除了部分依靠大农业内部领域的原始积累外,绝大部分来自于工商资本,它们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对于休闲农业中的财政补贴资金怎么用、如何让各方都能受益的问题,渝北区通过农业改革创新,探索了一条有益的路径。针对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较慢的实际,渝北区2014年开始在全市率先进行“拨改投”试点,改变财政补贴休闲农业的方式,变“补贴全额给业主”为“补助资金股份化、农民与业主(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共同持股”,业主占51%,农民占49%并量化到户,每年按财政投入农民持有部分10%以上给农民分红。“拨改投”增强了休闲农业的内在活力,农民从“打工”变成了“干事业”,增加了财产性收入。由于效果显著,今年渝北区财政又拿出5000万元将试点扩大到22家。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又超越农业,既有农业的共性特征,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重庆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及城郊、沿江、山区等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基础和产业结构、人文资源,进行不同的发展定位,着力构建都市行、涵养行、生态行、沿江行、山中行和最炫民族风“五行一风”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利用独特的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生态条件,突出民俗文化特色,深入挖掘苗族、土家族文化内涵,策划包装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休闲农业品牌。鞍子镇罗家坨苗寨是重庆市保存较为完好的家族苗寨,2014年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每年到苗寨休闲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可以细细品味苗家风土人情,品尝鼎罐饭、石磨豆腐等苗家美食,听苗家大姐唱“娇阿依”苗歌,还可以亲身参与打糯糍粑等农事活动。独特的苗寨体验让人流连忘返,许多游客一住就是个把月。 重庆不仅有绚丽的巴土文化,还有多姿的民间习俗。每逢春节,城里人下乡杀年猪、吃刨汤、忆乡愁……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民风、民情、民味”和“风物、风采、风俗、风味”融合在一起,滋养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厚底蕴。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越来越多的市民成群结队下农村,流连忘返于乡村田野之间,欣赏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菜肴、体验农事活动,展现出休闲农业的旺盛需求、巨大潜力和广阔市场。 2014年,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190亿元,带动近4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2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乐民富民有路子 ——休闲农业实现了农业资源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把农民从分散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其在参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分享产业收益,既愉悦了市民,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走进垫江县的“五彩桂园”,记者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现代农业科技气息。在这里,桂花树如同“变色龙”,随着时间推移可以变幻出五种颜色:叶片初春时呈玫红色,每隔20天左右,相继变成桃红色、黄红色、白色,白色持续两个月,然后慢慢变绿,至中秋节前后开花,花香浓郁。到此观景赏花成为一道独特的体验。 重庆海博园林公司董事长易春梅介绍说,采用“公司+基地+微型企业+农户”模式,公司以企业带产业、以产业带农户,带领农民种植园林绿化树种——五色彩桂和绿化苗木,示范带动农民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公司在新民镇、沙坪镇建有3个基地2000亩,6个村3860户农户每年获得土地分红230万元;吸纳当地320名村民在苗圃务工,年发工资18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5600多元。同时,在苗圃林间兴建休闲亭、休闲长廊、步行道,设置休闲椅和秋千,建成“农民公园”,免费供村民使用。
2019-02-15
查看详情 -
迎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农业4.0应运而生 2013年,德国正式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明确了信息化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时隔两年,2015年,“农业4.0”也喧嚣尘上。 近日,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北京供销总社”)打出的现代农业4.0出现在2015北京国际农业·农产品展览会上,便引来业内人士的关注。 其实,“农业4.0”早在年初就有苗头。当时,有业内专家呼吁将“工业4.0”应用到农业领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工业4.0”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限,带来跨行业的重组和融合,而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中。 一个概念的诞生 到2015年底,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将有这样种植的500亩西红柿:它们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采用水培的方式;人进去的时候要穿防护服,以防止细菌进入;温室大棚根据需要自动调整光线,西红柿需要快速生长时光线是直射的,而需要慢慢生长时则调整到斜射的角度。 这就是北京供销总社计划打造的现代农业4.0,年底将在大兴区留民营启动试点。 据北京供销总社合作指导部部长刘甫强介绍,由于全年均可生产,这里的产量相当于普通西红柿的八至十倍。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这些西红柿将实现全程可追溯。 对此,北京供销总社将现代农业4.0定义为:采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将世界最先进的种植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实现农产品全程追溯,使农业生产更具有“智慧”,从而生产出高效、安全、绿色的农产品。 而在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看来,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4.0”。 “农业4.0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是智能农业,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农业之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李道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信息流“无孔不入”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工业技术和生产模式,从机械化生产、电气化大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到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德国人把它们形象地称为现代工业模式的四级演变。 农业也是如此。从1.0的体力和蓄力劳动农业到2.0的机械化农业,再到3.0的信息化(自动化)农业,最后达到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4.0。 “新一轮的工业化带来的重要变革就是智能制造,而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中,在向智能化时代即‘农业4.0’时代发展。”李道亮说。 “如果把‘工业4.0’概念,应用到农业领域,有一定的可行性,特别是在畜牧业和种植业等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告诉记者。 在何传启看来,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来自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的自身创新,一方面来自工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而如今,由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强力渗透,信息流的“无孔不入”以及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农业4.0”的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将相互衔接,而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生产力的三要素也将发生本质性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建华博士向记者表示,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农业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我国的现代农业4.0,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将成为必然。 “木桶效应”突出 在李道亮看来,“农业4.0”是一个新兴事物,我国目前还处在“概念的界定、内涵的丰富、示范工程设计”这一阶段,“农业4.0”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投资大,风险也大,具有典型的木桶效应。 在国外,根据区位差别,美国学者把现代农业分为都市农业、郊区农业和乡村农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的重点是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规模化的“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何传启向记者表示,在都市和郊区,现代农业借鉴“工业4.0”的理念是可行的,“但必须与有机农业相结合”。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既与季节性和保鲜期有关,也与气候和市场变化有关。”何传启表示,要减少农业风险,就需要把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经营模式联系起来。单纯采用高技术,也许可以带来高产出,但未必有高效益和高回报。 众所周知,经济和市场是“物以稀为贵”。农业效率很高,农产品很丰富,农产品价格可能会下降。 “控制农产品成本的关键是控制‘相对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就是要作投入产出分析,或者成本效益分析,把农产品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价格的成本)降下来,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效率最高化。”何传启说。 协同发展是关键 “农业4.0”的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关键,“突破涉及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是‘农业4.0’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李道亮说。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领域还不是很大,当这场跨行业的变革拉开序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步伐开启时,传统农业如何有效地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毋庸置疑,涉及信息产业的投入前期成本巨大,一旦建成,为单个使用者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一特点使得未来产业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想要发展壮大,就要学会合作和信息共享。”一位业内专家指出。 李道亮认为,我国农业专用传感器技术的研究相对还比较滞后,特别是在农业用智能传感器、RFID等感知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许多应用项目还主要依赖进口感知设备。 在张建华看来,在农业物联网方面,相关的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都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基本能够适合现代农业4.0建设的需求。“但要注意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与农业生产实际、与农产品市场流通等相结合。” 据了解,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已开始进行农用感知设备的研制工作,“但大部分产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其产品和国外产品存在不少差距,离产业化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李道亮表示。 “‘农业4.0’是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可能会出现农业4.0的初级、中级、高级和终级等不同时期。”李道亮补充道。
2019-02-15
查看详情 -
水稻在有机种植之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机食品也随之受到市场青睐。今年春节前后,中国人抢购日本大米,也促使公众反思国内的有机大米市场。作为一种高端的消费品类,水稻在有机种植之后,离不开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以及适当的销售方式。 优质大米离不开现代化加工——宁夏贺兰县有机大米精深加工提升产业水平 不仅要有有机种植,更要有现代化加工。 “天下黄河富宁夏”,引黄自流灌溉,充足的光照,造就了贺兰的优质大米。近年来,贺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打造全国有机水稻示范区,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20.2万亩,其中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5.87万亩,通过有机水稻认证3.7万亩,“塞北江南”名副其实。 稻田种植全程有机:打造优质有机米之源 成立于2005年的贺兰广银米业是宁夏规模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在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广银米业流转了2000亩地,用于种植有机稻。 广银米业坚持有机水稻全程有机,将牛粪、玉米秸秆、木屑、米糠、蘑菇培养料等混合后高温发酵制作有机肥。“我们采用二次除草技术,”广银米业总经理赵建文说,“二次除草,是指除草分两步走。第一次除草在插秧之前,把有机肥撒到田间淌完水,4月中旬田间幼草长到5公分左右的时候把水放尽,用水田打浆机直接搅碎除掉50%~60%的幼草。第二次除草是在秧苗下田、返青之后,在稻田养螺、鸭、蟹、鱼、泥鳅等方式生物除草。” “种养一体化”不仅利于除草,还能培肥地力、防治害虫。放养的螺、蟹、鱼等能吃掉田间的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而水稻又为鸭蟹鱼螺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饲料、良好的栖息环境。据了解,稻鸭共育比单种水稻每亩多增收700元左右,稻蟹共育每亩能增收1000元。 宁夏的夏季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病虫害轻,唯有稻瘟病需要重点防范。为此,广银米业与韩国峰下村合作,采用钵盘育苗、机械摆栽技术进行插秧,每亩11000株,株距23cm,行距30cm,每平方米17株,每株5~6棵秧苗。“采用旱育稀植技术,每亩定植的水稻株数少,株间通风好,这几年稻瘟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赵经理说,“株数虽然少了,但是分蘖多了,我们水稻不但不减产而且品质提高了。” 加工流程机械把控:打造优质有机米之形 在贺兰县,生瑞米业是另一家集粮食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在立岗镇先进村流转了5400亩土地种植水稻,还在民乐村建成了一个占地6000平米的大米加工厂。今年5月,生瑞2000亩有机水稻通过了北京中绿华夏有机认证。 “如果没有米厂,流转土地只用于水稻种植出售,不仅利润少,而且风险高。”总经理马生瑞说,“做大米生意不仅要有自己的原粮基地,更要有现代化的加工厂,全程标准化、机械化才能生产出优质米。” 2009年以前,生瑞米业还是小作坊,以个体户的形式进行小规模的水稻收购与加工。去年,马经理投入580万建设现代化生产厂房,打造出一套日产150吨的大米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从原料接收到产品包装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工艺流程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在生产车间里,马生瑞自豪不已:“我们的大米加工要经过47道工序。”从清粮、去石剥壳、谷糙分离到碾磨、抛光、色选等,经过这些工序的稻子被分成一二三四等的大米。在米仓里,记者看到一等米晶莹剔透,颗粒饱满,比一般的米粒质量更高。 马经理告诉记者,过去的生产模式耗费人力多、成本高,日产量却低、产出的大米质量较差,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现在加工厂一共配置了10个工人,每天晚上只要1个技术工人就能完成所有生产操作,而且产出的大米形状好、品质佳。“要想把黄河香的品牌做好,必须要做真做实。”前不久生瑞米业又投资280万引进了一套烘干机,从农户手中收购的新稻可以直接烘干,省去了农户晒新粮的麻烦,也避免稻子长时间堆积产生霉变。 品牌推广创新多元:打造优质有机米之魂 与南方、东北大米不同,宁夏地区的粳稻一年只种一茬,生长周期长,日照充足,整米率高,口感圆润有嚼劲。据赵建文经理介绍,广银有机米最贵能卖到56元一斤,最低也要20元一斤。 目前广银在全国共开设了12个直销门店,每年在全国各地参加的展会不下10场,并通过网络电商销往广东、上海等地。此外,广银还创造性地把碾米机直接装进了银川双宝超市。碾米机与全自动洗衣机一般大小,装着烘干后的新稻,机器上显示1~10等数字,代表的是大米的粗细度。“加工厂产出的大米非常精细,并不是所有市民都喜欢。把碾米机放进超市,市民可以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大米的精细度。”赵经理说,一个月以来,这种推广模式收效良好,市民对这种创新做法非常感兴趣。 目前,广银的产品仅有30%在宁夏本地销售,其余都销往了外地。赵经理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组织消费者亲自到基地参观,近年来更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品牌推广。广银将基地连续两年制肥施肥、育秧插秧、除草收割以及稻田养鸭、养蟹、养螺等全过程制成纪录片放在网上,同时在所有大米的包装袋里附上能链接到视频网站的二维码名片。今年,广银在基地安装了6个摄像头,通过监控与互联网连接,消费者在网上还能看到基地的实时动态。 全国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赵建文对宁夏大米充满了信心:“宁夏大米在过去是贡米。近几年来我们通过科学施肥,大米透明度高,口感越来越好。”目前,贺兰县共有8家企业从事有机米生产加工,组成了有机稻米产业联合体,企业之间互相监督、技术共享,共同推动贺兰优质有机米走上品牌发展之路。 有机实现高附加值也要靠品牌 购买有机大米原因 挑选有机大米首要考虑因素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农发学院调研报告 在传统食品不断曝出食品安全的背景下,有机食品逐渐为公众熟知并接受,成为一种急迫又艰难的新商机。作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有机大米使用良质米为栽培品种,无农药残留,市售有机米一般均为新鲜的米,因此质量极优;烹煮后的米饭,散发出自然的风味,堪称大米界的“白富美”。 自20世纪末开始,我国有机大米产业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2012年,我国有机稻年证书产量为67.56万吨,比2005年的数据增长了2倍以上。据FAO统计的数据,2008年我国消费的稻谷为13077.8万吨,而有机稻产量仅占该消费量的0.52%,我国有机水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日,笔者在北京市的多家大型绿色有机超市中看到,有机大米品牌种类繁多,有北大荒、金源、响水、五常等是几十个品牌。一斤有机大米的价格,最便宜的21元,最贵的86元,高出普通大米单价的好几倍。如果不了解有机大米背后的故事,消费者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价格。 据了解,有机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主要在于其昂贵的生产成本和低产量。由于有机产品强调“天然性”,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了机械的使用,所需的劳动力成本自然大大增加。不仅如此,在加工过程中,其所耗费的成本也不菲。另外,由于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的人工添加化肥、农药等,所以其产量也比较低。正是由于低产量、高成本的限制,使有机产品在整个食品行业的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笔者在北京市数家大型绿色有机超市对前来购买有机大米的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回收样本来看,被调查者年龄分布集中在30~45岁,在整个被调查对象中,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15万元的占比高达56%,可见有机大米的消费人群主要是中高等收入者;在消费行为部分,消费者购买有机大米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处于健康和营养的考虑;在半年内,有68%的消费者有机大米的消费额控制在3000元以下,17%的消费者消费额控制在4500~6000元;在被问及有机大米消费比重时,则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53%消费者保持在50%以上,6%的消费者保持在5%以下。 在品牌认知方面,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有机大米时会优先考虑产地,其次是品牌、环保标志、品种、价格。这说明,目前我国有机大米市场品牌建设还不完善,对大米的区分主要依赖产地。在被调查过程中,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中年人被调查时谈到:“我在购买有机大米是会先考虑产区,倾向于购买东北地区的大米,但对于品牌的熟悉度并不高,并不能辨别不同品牌有机大米在价值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消费者购买有机大米,主要是基于自身对安全、优质食品的需求。有机认知水平和品牌认知水平对购买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机标签和品牌宣传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克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潜在消费者正在形成。有机大米的高端产品特性,使这一品类中存在一、二个高端产品的生长空间。反观目前的有机大米市场,尚缺乏领导品牌,使消费者只给大致依据产地进行品牌认知的识别。 品牌是决定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也是行销策略的重要方面。在有机大米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避免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有机大米的生产者、销售者更应注重自身的品牌建设,通过打造品牌知名度,建立品牌形象,从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我国拥有众多优质大米原产地,地域优势为有机大米品牌建设提供了内在价值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有机大米的生产者更应在生产、加工环节对质量做严格把关,使产品拥有无可挑剔的品质。同时,还要注重品牌的外在形象打造,彰显品牌自身的价值观念;通过符号化的品牌设计,牢牢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借助品牌形象的大力推广,让品牌最终深入人心。
2019-02-15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下一页